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與實踐

地方共好,不是出於感性而已


文 |  財團法人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林宜錚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近十年在台灣成為顯學,許多企業在追求獲利之餘,紛紛投入員工照顧、環境保護、社會公益,台灣福興自然也沒缺席。甚至,在這門「學問」還未被看見前,我們就已經埋頭耕耘,好比1983年獲選勞工安全衛生績優單位,或是2007年被評為熱心公益事業單位。可以說,企業社會責任早就存在台灣福興的基因。

然而,以往大家對CSR的想像,多半都停留在做好事。「就只是這樣嗎?」隨著投入程度越來越深,我們不斷思考,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或者說,每間企業都能做公益,福興「非做不可」的理由是什麼?我們得到的解答是:企業永續。

近幾年,我們陸續執行了幾項CSR專案。例如:GoodLock校園公益換鎖計畫中,我們結合「製鎖」本業,為地方學校解決門鎖老舊和管理問題;另外也攜手岡山文史工作者舉辦文化走讀,帶員工深入認識岡山的人文歷史。

表面看起來,這些案子都是回饋地方──不管是解決安全問題,或凝聚地方認同,背後卻有更深遠的目標:打造永續城鄉(註1)。這反映出的,是與過去「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一種不同的永續思維:地方好,企業才能長久走下去。

台灣福興自1975年落腳岡山,至今將近50年。光是現職員工,保守估計就有六成多來自大岡山、因工作移住岡山;上下游供應鏈也多半是在地企業。幾乎可說,台灣福興是岡山這座小鎮支撐的小鎮台霸(註2)。


所以,照顧地方不只是從情感面(回饋)出發,若以企業經營的角度,它也是一種企業的「投資」:長遠來看,地方越好,願意留下來工作、生活的人自然變多。如此一來,才能為企業留人、為產業留才,對地方、對產業,都形成美麗的循環。

甚至,這樣的投資還結合福興的企業核心能力和內部資源,包括產品、服務、人力等等。好處是,第一:用專業做好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力道更強;第二:員工參與CSR,對員工的幸福感也有正面影響。最重要的是,有員工的參與,慢慢會產生漣漪,形成更大影響力。最好的例子,或許就是我自己。

我個人也是因工作來到岡山,一步一步認識這座小鎮,才了解到,原來岡山除了蜂蜜、羊肉、豆瓣醬之外,還有豐富到令人詫異的文化資源,更是全臺舉足輕重的製造重鎮。只是很可惜,一直缺少機會向大家好好介紹,展現岡山的多元內涵和樣貌。

這次很開心有一群深耕地方的夥伴,願意一起「開箱」岡山,包括福興的員工也非常熱情參與。我們衷心希望,除了把岡山的獨特文化帶給大家,也透過這樣的地方經營,把岡山在地的夥伴照顧好,吸引更多人回鄉或加入。那麼,岡山要誕生一間、或數間百年企業,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