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理念


柳贈別 | 唐鄺國珍 女士

​文│王昱珺

擁有眷村人二姊之稱的唐鄺國珍女士,平時喜歡大家稱呼自己為鄺姐。


鄺姐於民國31年出生於雲南昆明。年僅7歲時就隨著家人,先是坐飛機到桂林,再搭火車到廣州,最後搭船到了臺灣基隆,並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輾轉至臺中清水住了半年,再到宜蘭念書直到初三,最後落居岡山健鷹村,眷村拆遷後目前住於岡山勵志新城裡。

 

鄺姊說眷村就是一個大家守望相助並且可以分享各種悲歡喜樂的地方,她認為眷村是最善良的地方。回憶起岡山眷村的家,印象中是住在邊間加蓋的屋子,周圍會種很多樹,像是大鳳凰樹、楊桃樹、綠色花草、大樟樹、龍柏;用扶桑花、扁柏、虎尾蘭等當作圍籬,舉目望去就是綠色的籬笆、灰色的房子以及紅色的春聯。

 

而鄺姐最想念的家鄉味則是用切成方塊的五花肉,和切成厚片的芋頭,一塊芋頭一塊肉排好放入蒸籠,淋上調料蒸熟的「芋頭扣肉」。鄺姊說,這道菜食材簡單,但卻是他們家過年一定會做的料理,亦是以前過年過節、家裡有喜事婚宴一定會做的大菜,是鄺姐從小吃到大的料理,裡頭也蘊含著她對父親的回憶。

 

對鄺姐而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岡山是家,但對自己的出生地昆明也仍記憶猶新。鄺姐說:「不管是岡山或者昆明,對她來說都不只是一個名詞,而是生命過程的經歷,每個居住過的城市都是一種緣分。」


如意詩 | 胡台鳳 女士

​文│王昱珺

生於眷村、長於眷村的胡台鳳女士,大家稱為胡姊。


胡姊祖籍中國浙江省嵊縣,家人是在民國39年來到臺灣。出生於岡山的胡姊,從小就在眷村長大,那時總喜歡東家跑西家玩的到處串門子,直到27歲因為結婚而離開眷村,之後又因工作重新回到眷村。對胡姐來說岡山就是她生長的地方,是她的家鄉,也是她生活最久的地方。

 

說起以前的眷村家,胡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能夠擁有自己的花園,家裡種著蓮霧、龍眼等花果樹,還有紅色的大門以及黃色的小狗,總是回憶裡最鮮明的畫面。胡姊形容眷村生活:「大家很融洽,一家有什麼好吃的,大家都會分享,而講到眷村文化可能就是國粹『打麻將』。」

 

胡姊說起小時候的家裡吃飯的規矩比較嚴謹,在長輩未上桌前,晚輩是不可以動筷子的,而且那時候吃飯總要配著湯。

 

而最令她懷念的料理是媽媽的拿手菜「如意菜」。有著別致名稱、聽起來很貴氣的「如意菜」其實是用:黃豆芽、紅白蘿蔔、芹菜、蒜苗、洋菇、金針、木耳等切絲清炒的素菜。胡姊說會叫「如意菜」,是因為食材中的黃豆芽在去根後,很像「玉如意」因而得名。

 

雖然只是一道簡單的素菜,但卻飽含了胡姊對於媽媽的懷念。胡姊說,小時候她媽媽都會煮這道菜給孩子們吃,長大後即便擁有更多的選擇,但每到過年過節時她都還是會在自己家裡煮來吃,對胡姊而言那是她無可取代回憶中的味道。


飄萍客 | 江式平 女士

​文│王昱珺

江式平女士,大家平時都稱呼她為江阿姨或式平姐。

出生於北京,民國37年跟著家人來到臺灣。先是在臺北落腳,後來搬到臺南住到小學畢業,之後又跟家人回到了臺北,結婚後與先生住在岡山直到退休。

 

如果要給自己的身分一個定義,江阿姨說自己是住在臺灣的中國人。而問起哪裡才是她的家鄉,江阿姨則幽默地說:「我是從臺北移民到岡山的。」

 

江阿姨印象裡的眷村是紅磚牆、黑瓦、桂圓樹或者芒果樹,以及「美食」。江阿姨說眷村裡的美食很多,彷彿小型的聯合國,非常多元的文化並且大家都能接納,相處得很好。

 

而她最想念的家鄉味是媽媽流傳下來的北方口味的炸醬麵,和過年前後都會吃的料理之一──屬於南方口味的炒年糕(寧波年糕)。其中炸醬麵是全家人喜歡的料理之一,作法也不困難,只要將肉末和切丁的乾香菇、大蒜、豆干、毛豆、線豆芽加醬拌炒,煮個麵淋上去最後再配個黃瓜絲就大功告成,直到現在都還會自己在家煮,可說是家傳味道。


蘊孕生 | 胡桂珍 女士

​文│王昱珺

出生於中國江蘇省的胡桂珍女士,平時被大家稱呼為張媽媽,與眷村有著不解之緣。

民國38年,張媽媽懷著大女兒,大腹便便的從海南島搭機來到臺灣,落地後即入住臺南女中附近的日本房舍裡,隨後輾轉住過彌陀、實踐村、勵志新村,可以說來臺後從沒有離開過眷村,就連如今也還是居住在眷村改建的國宅──勵志新城中。

 

回憶眷村生活,張媽媽說,她搬到實踐村時才20歲,那時實踐村的牆都是泥巴糊的,一到雨天就常常會漏水,所以都會跟鄰居一起用泥土持續補強破洞,之後比較有條件了才用水泥補強。那時眷村裡鄰居感情都很好,充滿人情味,張媽媽說:「大家的門都是大紅門加拱形遮雨棚、不會走錯家,縱使走錯也沒關係,吃完飯再回自己家也可以喔!」

 

令張媽媽難以忘懷的家鄉味,不僅來自於自家,也來自於眷村鄰里,例如:母親拿手的筍乾燒肉、鹹蛋蒸肉餅、手工搓湯圓,以及鄰居湖南媽媽的麵食料理等。

 

其中筍乾燒肉是張媽媽家過年必備的年菜,以前只要把紅燒肉做好,再放籃子裡掛在樑上,可以吃1~2個月都不會壞。而鹹蛋蒸肉餅則是張媽媽家最熱門家常料理。張媽媽說:「每次做鹹蛋蒸肉餅都會想到一家人跟著兒女、孫子、曾孫子一起在家裡吃,我們家幾乎二至三週就會在家裡做鹹蛋蒸肉餅,甚至兒女們還搶著包便當!」

 

雖然張媽媽提出的家鄉味,看起來很大眾,似乎是人人都會做的菜餚,但張媽媽說因為每人每戶的喜好與習慣不同,所以就算是簡單且大眾的料理,仍是充滿不同的風味,而對張媽媽來說母親做的永遠是她最懷念的家鄉味。


蘊孕生 | 胡桂珍 女士

​文│王昱珺

出生於中國江蘇省的胡桂珍女士,平時被大家稱呼為張媽媽,與眷村有著不解之緣。

民國38年,張媽媽懷著大女兒,大腹便便的從海南島搭機來到臺灣,落地後即入住臺南女中附近的日本房舍裡,隨後輾轉住過彌陀、實踐村、勵志新村,可以說來臺後從沒有離開過眷村,就連如今也還是居住在眷村改建的國宅──勵志新城中。

 

回憶眷村生活,張媽媽說,她搬到實踐村時才20歲,那時實踐村的牆都是泥巴糊的,一到雨天就常常會漏水,所以都會跟鄰居一起用泥土持續補強破洞,之後比較有條件了才用水泥補強。那時眷村裡鄰居感情都很好,充滿人情味,張媽媽說:「大家的門都是大紅門加拱形遮雨棚、不會走錯家,縱使走錯也沒關係,吃完飯再回自己家也可以喔!」

 

令張媽媽難以忘懷的家鄉味,不僅來自於自家,也來自於眷村鄰里,例如:母親拿手的筍乾燒肉、鹹蛋蒸肉餅、手工搓湯圓,以及鄰居湖南媽媽的麵食料理等。

 

其中筍乾燒肉是張媽媽家過年必備的年菜,以前只要把紅燒肉做好,再放籃子裡掛在樑上,可以吃1~2個月都不會壞。而鹹蛋蒸肉餅則是張媽媽家最熱門家常料理。張媽媽說:「每次做鹹蛋蒸肉餅都會想到一家人跟著兒女、孫子、曾孫子一起在家裡吃,我們家幾乎二至三週就會在家裡做鹹蛋蒸肉餅,甚至兒女們還搶著包便當!」

 

雖然張媽媽提出的家鄉味,看起來很大眾,似乎是人人都會做的菜餚,但張媽媽說因為每人每戶的喜好與習慣不同,所以就算是簡單且大眾的料理,仍是充滿不同的風味,而對張媽媽來說母親做的永遠是她最懷念的家鄉味。


蝶戀花 | 唐前秀 女士

​文│王昱珺

燒得一手好菜的唐前秀女士,大家平時都稱呼她為唐媽媽。

民國37年,當時年僅12歲的唐媽媽隨著國民黨軍隊從中國西安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並與住在臺南的表姊共住,15歲時輾轉到台北,18歲移居到岡山。對現年86歲的唐媽媽而言,岡山就是她的家鄉,她在這邊結婚、生根並生活了大半輩子。

 

曾住過岡山眷村協和村的唐媽媽回憶眷村生活說道:「民國40年的眷村路不僅不平,廁所還是40戶人家共同使用。」但或許也因此讓眷村裡大家的生活都很緊密,哪戶人家來了客人、發生什麼大事,整個眷村都知道,即便後來隨著經濟發展每家每戶才逐漸蓋了自家廁所、擴建客廳,並用竹籬圍起圍牆,彼此的聯繫也沒落下過。

 

唐媽媽說那時的眷村門窗是木製的,並會塗上天藍色的油漆,自家庭院則養著會生蛋的紅臉鴨,那時每天下午都要去撿螺回來養鴨。即便當時物資缺乏、生活艱苦,但如今回憶起來卻趣味橫生。

 

而為了讓一家人生活得更好,唐媽媽用她的拿手廚藝開設了牛肉麵店,並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唐媽媽的牛肉麵成為了許多饕客的口袋名單。

 

唐媽媽除了牛肉麵,拿手菜還有燒肉、燒豬腳、回鍋肉,這些菜餚不僅乘載了她離鄉來臺的故事,更撐起了一家人的生活與回憶。唐媽媽特別說起一道只有在過年或者喜宴上才會做的料理──「甜燒白」。

 

「甜燒白」是用五花肉、圓糯米、紅豆沙相互堆疊而成,之後再拿去蒸熟類似八寶飯的菜餚,糯米軟糯、五花肉噴香、紅豆沙細膩甜口,吃進嘴裡鹹甜適口。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這道菜的用料看起來平凡,但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可是難得的大菜。這是唐媽媽兒子記憶中非常喜歡的味道,所以當唐媽媽每年過年上臺北與家人團聚時,總會備料端上這道菜,這是她們家的傳家菜。


銀花合 | 桂台芬 女士

​文│王昱珺

出生於臺灣基隆的桂台芬女士,這一生曾待過二個眷村──嘉義大林眷村、岡山成功村。

台芬姊於28歲時嫁到岡山成功村,並在岡山居住至今至少40年以上。但說起家鄉,台芬姊還是定在沒有住很久卻印象深刻的嘉義大林眷村。

 

台芬姊說她的父親是江蘇人,並任職於軍中,在民國39年因為父親工作緣故他們家便從新竹搬到了嘉義大林眷村,那時跟她同個眷村的還有徐乃麟、林青霞等名人。記憶中的嘉義大林眷村比起岡山成功村,可能是因為那時不需要為生活奔波,因此總覺得更有眷村氣息,每家每戶關係緊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大家互相協助,大家還會一起慶生、做菜。

 

台芬姊說:「我爸爸是在高雄上班,爸爸很健談,每年回家(嘉義大林眷村)都會跟鄰居們聊天,所以印象深刻地眷村生活都在嘉義大林。嘉義大林很純樸,大家感情好得像一家人,媽媽沒事就摸個小麻將,過年也很有過年的氣氛。」雖然現在嘉義大林眷村的房子都拆了,但台芬姊有空時都還是會回去看看,因為以前家裡旁邊有一棵樹,那棵樹還在。

 

在嘉義大林眷村的時候,媽媽做的肉丸配山東白菜和粉絲(紅燒獅子頭)最好吃,肉丸又象徵圓圓滿滿有吉祥的意味,所以是每到過年都會做的料理之一,而其他一定要有的年菜還有包了一元硬幣的茴香水餃和炸麻花。

 

說到岡山眷村,台芬姊印象最深的是過年時小朋友會在院子玩仙女棒、煙火及放鞭炮,以及婆婆了得的廚藝,其中婆婆的椒麻雞令她印象深刻。現今常見的椒麻雞是用炸的,但台芬姊婆婆的椒麻雞是整隻蒸熟了放涼再剁塊的,軟嫩多汁的雞肉配上酸辣的淋醬,相當開胃。

 

每次吃到紅燒獅子頭(肉丸配白菜)以及椒麻雞時,總會令台芬姊想念起爸爸跟婆婆,至今亦是他們家平日或節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料理。


草木深 | 陳廣子 女士

文│王昱珺

稱為廣子奶奶的陳廣子女士,她的名字代表了她的出生背景。

廣子奶奶說,在她母親懷她時,由於當時還無法提前知道孩子的性別,因此廣子奶奶的父親就決定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叫「廣雄」,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叫「廣子」。而不論是「廣雄」還是「廣子」,所蘊含的意義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籍是廣東,即我是廣東的孩子之意。

 

廣子奶奶是在民國37年跟著家人來到臺灣。17歲時住在基隆,在學生時期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因為丈夫是飛行員,所以結婚後就搬到了岡山醒村,也因為丈夫從飛行員轉調地勤,曾住過其他眷村。

 

而廣子奶奶對於眷村最深刻的印象非常有趣,就是「大同萬能電鍋」。民國53年廣子奶奶剛搬到岡山醒村,那時候的大同電鍋也才剛問世幾年,但因為在料理上的多用途,成為了眷村媽媽們不可或缺的料理小幫手,就算分期付款也要買一個。

 

廣子奶奶回憶以前,那時物資不多,食物都很簡單。她小時候相當喜歡吃饅頭搭配花生醬,只是這樣簡單的搭配就能吃得很快樂。而最懷念的是母親做的紅燒魚和紅燒牛肉。其中紅燒魚是廣子奶奶家每年過年團圓飯的必做菜餚,那可是孩子們都會搶著吃的大菜呢!

 

廣子奶奶說:「早期沒有瓦斯,都是用木柴燒的。」說起柴燒燉煮的紅燒料理,似乎總比瓦斯煮出來的更美味一點,或許不僅是料理上的差異,回憶的點綴讓它嚐起來更讓人倍感懷念。